发布日期:2020-5-18 16:24:50

目  的: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体外快速实验研究银杏内酯A的生物药剂学分类(BCS)及其转运机制,分析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的因素。

方  法:采用MOE、Discovery Studio、StarDrop软件对药物进行相关预测。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溶解度试验,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指导原则中的D0值和2015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水中溶解度进行判断。渗透性采用体外细胞模型和人工渗透膜(PAMPA)模型,根据其表观渗透系数(Papp)和有效渗透率(Pe)的大小进行判断。

结  果:MOE预测结果显示银杏内酯A为难溶性药物;Discovery Studio预测结果表明银杏内酯A水溶性好,肠道吸收性质非常差;StarDrop预测银杏内酯A的溶解性为微溶,药物吸收率>30%,不受P-糖蛋白(P-gp)调控。选取pH 1.2、4.0、6.8磷酸缓冲液及水中银杏内酯A的D0值均大于1,可判断其为低渗透性药物。且其在水中的溶解度等于6×10-3 g·mL-1,为极微溶性药物。
在Caco-2单层细胞模型中AP→BL转运实验中银杏内酯A的Papp为8.04×10-6~13.99×10-6 cm·s-1,在BL→AP转运实验中银杏内酯A的Papp为11.79×10-6~12.95×10-6 cm·s-1,因此可判断银杏内酯A为低渗透性药物。
在PAMPA模型中,其Pe为0.089×10-6~0.098×10-6 cm·s-1,可以判断其为低渗透性药物。在高、中、低3个不同浓度的转运中,银杏内酯A的外排系数(ER)为1.11、0.62、0.89,均小于等于1.5。随着P-gp抑制剂维拉帕米的加入,银杏内酯A的转运速率无显著变化,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说明其的转运不受P-gp的调控,以被动转运为主。

结  论:银杏内酯A为BCS Ⅳ类药物,溶解性和渗透性均较差,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。




引用本文:李楠楠,劳元圣,高尧春,李楠,张梦雪,黎迎,刘海波,董政起.银杏内酯A的BCS分类及吸收机制研究[J].中国现代中药,2020,22(3):370-378
基金项目:国家“重大新药创制”科技重大专项(2015ZX09501005);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(201507004);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(2016-I2M-1-012,2017-I2M-B&R-09)
全文查看:http://www.zgxdzy.net/ch/reader/view_abstract.aspx?file_no=20200309&flag=1
上一篇: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目录
下一篇:没有了